服务热线:

0663-8624103

联系电话:

0663-8624103

扫一扫  医生在身边
返回首页>>

“处暑”,这段时间是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让人难以忍受的“桑拿天”逐渐减少。但处暑之后,炎夏的余热未消,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秋老虎”虎视眈眈。揭阳市中医院医生提醒,处暑时节,天气从湿热变得干热,人们仍需小心中暑,饮食宜“少辛多酸”,注意预防秋季疾病。

处暑后,既要防中暑又要防秋燥

潮汕俗语说“处暑热厝内”,处暑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懈怠。

首先,要预防中暑。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

其次,要防秋燥。在经历了酷热的夏季之后,人们常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身体偏虚的情况。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尽量减少说话。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议“易火”人士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引起不适。处暑后天干物燥,皮肤在干燥环境下易发生瘙痒、皲裂,这时要注意对皮肤的补水。外出时可随身携带一瓶保湿喷雾,保持皮肤湿润。早晚洗脸时可用热毛巾敷脸,从而促进脸部的血液循环,使脸部细胞得到滋润,避免干燥。

再次,饮食宜“少辛多酸”,多吃清燥生津食物。《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因为酸可收敛肺气,酸甘又可化阴,以滋益阴津;而辛味则会发散肺气。故秋季应少食或不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物,尽量避免油炸、肥腻之品,以防加重秋燥症状。适当多吃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秋梨、枇杷、石榴、猕猴桃、柿子、百合、蜂蜜等,以润肺生津。食药调养上,也可适当多吃莲子、小麦、红枣、银耳、枸杞、藕等食物。老年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法,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膳服。此外,立秋之后还要谨记“秋瓜坏肚”,不论西瓜、香瓜或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

秋季养生,谨防五种疾病

从立秋开始,自然界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俗话说“夏过无病三分虚”,夏秋之交,人体常处于脾虚、胃虚、气虚等多种“虚”交织的状态,生活中极易倦怠、乏力。市中医院医生表示,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比如,健身锻炼时,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同时,应尽可能保证夜间睡眠充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还应做到作息守时、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

此外,秋季养生要谨防以下五种常见疾病。

哮喘需要提早预防。每年8月中旬至9月是哮喘高发期。有哮喘史的朋友要注意加强耐寒锻炼,改善心肺功能。有冷空气过境时,出门最好戴上口罩。

肠胃炎进入多发期。秋天人体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腹泻。所以秋季饮食更要谨慎,减少生冷、辛辣食物摄入。

初秋谨防急性鼻炎。夏秋之际,忽冷忽热的天气易造成鼻腔不适应,鼻腔内组织生理性充血,时间太长或过重,会造成病理性鼻炎。多数急性鼻炎都是由感冒引起,因此有病史的人在秋季要预防感冒,平时多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可预防干燥性鼻炎,或减轻发病症状。

“贴秋”需预防肥胖。立秋后,气候会由湿变燥,脾的润化功能得到改善,人们食欲大增,体重也可随着增加,但要防止体重过度增加而导致肥胖。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少食多餐,适当增加运动量。

颈部保暖防颈椎病。夏秋季节更替,人们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天气变化,导致颈部受凉,引起血管痉挛、肌肉僵硬,长时间如此,颈椎不适就会显现出来。建议中老年人天凉时注意颈部保暖,多做颈部保健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