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663-8624103

联系电话:

0663-8624103

扫一扫  医生在身边
返回首页>>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主题是:巩固一生,“赢”战骨折。骨质疏松已经慢慢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但也有很多人对它不甚了解。市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蔡浩给我们介绍了骨质疏松的危害,以及如何自测是否存在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危害大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系统性疾病。骨质疏松可导致骨的脆性增高、骨折危险性增加,其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约占所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40%.数据显示,OVCF的全球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70岁以上人群OVCF发生率为20%,绝经后妇女OVCF发生率为16%.由于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原发病治愈率的提高,以及类固醇激素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均使OVCF的发病率持续增高。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骨质疏松症及OVCF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那么,出现骨质疏松,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呢?蔡浩介绍,正常人的椎体主要由小梁骨构成,它们纵横交错形成椎体的初级结构。当外力作用于脊柱时,产生压缩力通过椎间盘传导到椎体终板,由小梁骨中心向四周扩散,在椎体内部形成应力,一旦应力超过小梁骨能承受的强度,小梁骨的结构就会破坏,失去稳定性,局部的裂隙进一步发展就会发生椎体骨折。小梁骨的机械强度与椎体表面密度的平方成正相关。另外,小梁骨的强度也与其组织形态结构有关,包括小梁骨的排列方向、连接方式、粗细、数量以及小梁骨的间隙。随着衰老和骨质疏松的发生,小梁骨的表面密度逐步下降,小梁骨的形态结构也受到影响。在一定的压缩力作用下,小梁骨结构失稳,就会出现局部碎裂继而发生骨折。

“以上解释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会比较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原本结实的骨架因为营养物质的流失而变得不够结实,受不了外力的冲击。如果把人体骨架看做类似于房子的钢筋、承重柱,不结实的钢筋、承重柱受到外力冲击,就容易折断、倒塌,房子便存在危险。可见,骨质疏松对人体危害很大。”蔡浩说。

出现四种情况,需警惕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患者初期通常没有症状,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但随着骨质疏松的加重,可能出现腰背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蔡浩建议,如果老年人出现以下四种情况,需警惕骨质疏松症。

1.身高变矮。如果近几年身高变矮在2厘米以上,则不可忽视骨质疏松可能,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需要特别在意。

2.做不到贴墙站。在家可以做一个简单测试:站立于墙面前,脚跟、臀部、腰、背挺直贴墙,如果后脑勺没有贴在墙上,则可能存在由于骨质疏松症导致隐匿性胸椎骨折。

3.腰围放不下两根手指。将两根手指放在肋骨和骨盆之间,如果不能放置,则不可忽视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可能。

4.在亚洲8个国家的女性调查中,女性的骨量与年龄和体重有关。FOSTA指标是以体重和年龄为依据判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可能性。FOSTA指标=[体重(kg)-年龄(岁)]×0.2.FOSTA指标<-4时,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高;-4≤FOSTA指标≤-1时,患病风险中;FOSTA指标≥-1时,患病风险低。如果指标严重超过了标准值,就应该引起重视。举个例子:年龄68岁女性体重55 kg,FOSTA指标=(体重55 kg-年龄68岁)×0.2=-2.6,那么她的患病风险就偏高。

以上四种情况若出现任一种,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一定不要忽视,要及时到医院明确诊断、进行规范化治疗。

“我们在门诊碰到的骨质疏松症病人,他们说得最多的症状是腰背部疼痛,严重时生活难以自理,在床上翻身都是疼痛难忍。而且,其中有些人有轻微的外伤史,还有好多人根本就没有外伤,可能只是提个水桶、弯腰搬个东西,甚至是打了个喷嚏,就可能引起胸腰椎骨折。”蔡浩医师说。那么,骨质疏松有哪些临床表现,应该怎么去发现和治疗它呢?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在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急性期,大部分患者腰背部出现急性疼痛。疼痛部位即伤椎处,翻身时疼痛明显加重,以致不能翻身、不敢下床。这可能是脊柱屈伸时骨折处不稳定,组织水肿造成的疼痛。部分患者早期短暂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即下床负重活动,易导致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还有部分患者骨质疏松严重,虽长期卧床,但骨强度及密度难以迅速提高,骨质疏松存在,骨折不断发生,此类患者多长期存在慢性腰背痛。此外,因为患者早期没有进行治疗,常导致骨折椎体继续压缩变扁,骨折愈合差,发生进展性脊柱后凸畸形。

如果是骨质疏松导致的胸椎压缩性骨折,背部疼痛会沿肋间神经放射,多表现为胸前区或肋弓处疼痛。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腰部疼痛可向腹前区放射,或沿股神经或坐骨神经放射,相应神经支配区有疼痛和胀感。

还有部分患者骨折部位疼痛、压痛不明显,表现为骨折部位以下棘旁疼痛及压痛。如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表现为下腰痛,患者由于腰背部疼痛,下腰段肌肉长时间痉挛,肌肉疲劳,引起远离骨折部位的疼痛及压痛等。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证据作为判定标准。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主要手段,包括普通X光片、磁共振、双能骨密度检测等。

 骨质疏松的治疗

骨质疏松临床上治疗大致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哪一种治疗方法,都需要与抗骨质疏松治疗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骨量及骨强度,减少再次骨折的发生率。

保守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维持脊柱的矢状面和冠状面稳定、预防晚期的神经压迫。需要较长时间的绝对卧床,限制活动及卧床休息常可改善症状。后期再配合支具固定和功能锻炼,以及适当的物理治疗。

手术目前主流多采用注射骨水泥治疗,它采用经皮微创穿刺技术,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内,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增强病椎的强度和刚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和畸形。通过球囊扩张,可以使椎体骨折得到较大程度的复位,从而使压缩椎体丢失的高度得到部分或完全的恢复。此外,球囊取出后在椎体内形成的空腔有利于骨水泥在低压力状态下注入椎体,从而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众多临床研究表明,微创手术疗效优良,不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允许患者早期活动,减少甚至不需要止痛药物,而且没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带来的手术创伤以及远期可能出现的内固定失败。

目前,揭阳市中医院骨伤科已常规开展此类手术,每年为数以百计的患者解除病痛。同时,充分利用中医药优势,配合口服中药抗骨质疏松治疗,在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的同时,能更好巩固效果,达到真正的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