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663-8624103

联系电话:

0663-8624103

扫一扫  医生在身边
返回首页>>

名医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林汉平

内一科主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2021年度揭阳市医师协会优秀医师。2022年入选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老年学学会研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揭阳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揭阳市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揭阳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专家库及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成员、揭阳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会委员、揭阳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师承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熟读中医经典,善用经方,喜用对药,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急慢性胃肠炎,胃食管反流病等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等方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荣获揭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出诊地点:门诊3楼

 

专家病案剖析

1.不寐

孙某,女,50 岁,2014年4月 15 日初诊。患失眠已半年。诊见:头晕健忘,心悸心慌,时有汗出,面色少华,每晚睡3小时左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营气衰少,卫气不足,治宜调和营卫,益气安神。方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处方:桂枝、炙甘草各10g,白芍 12g,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党参、炒酸枣仁各 25g,黄芪20g,龙眼肉、远志各10g,生姜3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服。服5 剂,夜寐转安,头晕健忘、心悸心慌大减,汗出减少。继服10 剂,头晕不寐明显好转,每晚能睡6~7小时,余症皆除。续以上方去生龙骨、生牡蛎,加茯苓、炒谷芽各 15g。调治1月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无复发。

按:本例失眠辨为营气衰少、卫气不足证。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调而致不寐,治以调和营卫、益气安神法,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生龙骨、生牡蛎潜镇安神;加黄芪、党参益气生血;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血安神。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安神之功。

2.哮证

李某,女,55 岁,2022年10 月 20 日初诊。患哮喘近 10 年,加重2月余。10 年前曾因淋雨受凉,致咳嗽迁延不愈,经常发作,继之哮喘,今年8月受寒后哮喘发作不愈。诊见:喉中痰鸣有声,气喘息促不能平卧,咳嗽,痰多色白、粘稠,胸闷,夜间较甚,纳差,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滑。经用抗生素、解痉平喘和化痰止咳药等治疗无效。X线摄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未见渗出性病变。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诊断:哮证。证属痰浊壅肺,肺失肃降。治宜祛痰利肺,降气平喘,方以射干麻黄汤加减。处方:炙麻黄、法半夏、炒紫苏子、葶苈子、紫菀、款冬花、僵蚕、白前各 10g,茯苓 15g,白芥子6g,射干 10g。每天1剂,水煎服。服7剂,症状好转,喘促减轻,仍少许咳嗽,痰少、色白,胃纳增加,睡眠可,夜间仍有气急,舌脉同前。守方去葶苈子、白芥子,加党参 15g,生姜3片,大枣5枚。续进7剂,诸症明显好转。以参苓白术散调治3月善后。

按:《证治汇补·哮病》曰:“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本例辨证属痰浊壅肺,肺气不降。治以祛痰利肺,降气平喘。方中以炙麻黄、射干宣肺平喘,豁痰利气;白芥子、紫苏子、葶苈子降气除痰,泻肺平喘;白前降气平喘,祛痰利气;紫菀、款冬花润肺化痰;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加僵蚕助化痰平喘。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二诊加党参、生姜、大枣补气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

3.头痛

邱某,男,40岁,2003年 12 月 20 日初诊。患者左侧偏头痛4年,每至入冬严寒时发作。近2天疼痛加剧,痛自左额角向后脑转移,上至左头顶,得温或用手按压,稍能缓和,舌淡、苔薄白,脉弦。血压正常。TCD 检查示:左大脑前、中动脉痉挛。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证属厥少两经经气虚寒,不胜寒邪,治宜温养肝肾,辛散寒邪。处方:柴胡、白芍各 10g,熟地黄 25g,吴茱萸5g,细辛 3g,藁本 8g,沙苑子、蒺藜、菟丝子、枸杞子各15g。每天1剂,水煎服。服3剂,头痛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仅感冒时稍有头痛。

按:患者头痛4年,可知非单纯外感,每至严冬发作,又与寒邪相关。证属经气虚寒,不耐寒邪,且其痛自左侧向后移至后脑,向上移至头顶,而颞部为厥阴、少阴两经循行之处,故辨证为厥少两经经气虚寒。方中以熟地黄、沙苑子、菟丝子、枸杞子甘温以养肝肾;吴茱萸、蒺藜、细辛、藁本辛温散寒;柴胡为厥少两经引经药;白芍敛肝阴,以制辛散太过。诸药集辛温、升散、补养之法,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4.感冒

林某,女,45 岁,2014 年6月 18 日初诊。平素体质较差,10 天前感冒高热,经治疗热势虽下降,但随后低热不退,有时体温高达 39℃,周身关节肌肉酸痛。诊见:发热(t37.8℃),汗出畏风,头痛头晕,纳差,面色少华,肢节酸痛,大便不畅,舌偏淡、苔薄白而润,脉浮而虚。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证属外邪误治欲陷。治宜调和营卫,扶正托邪,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 5g,柴胡、黄芩、法半夏、白芍各 10g,党参、茯苓、炒谷芽各15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服3剂,发热退,无汗出畏风,头痛、头晕及肢节酸痛明显减轻。上方去茯苓,加黄芪 15g,续服4剂,食欲增,大便调,脉缓。守方再服4剂,诸症消失。

按:患者因外感误治,致正伤邪陷,热虽退但邪气未尽,形成内损胃气,外感邪气,病势欲陷之证,乃外感风寒逆治之证。方用柴胡桂枝汤,既可和解,亦为开达祛邪之法,用之能振奋气机,调和营卫,扶正托邪,以救其逆,服之以表里两解。

 

5.胃痛

郑某,男,40岁,2002 年3月 16 日初诊。胃脘痞胀 2月,以夜间为甚,时或隐痛,伴胁胀,饮食少,四肢酸软,大便稀溏,每天1~2 次,舌淡红、苔白略厚,脉弦缓。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证属少阳气郁,累及胃腑,邪在胆,逆在胃。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选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法半夏、白芍、白术、郁金各10g,太子参 15g,桂枝、炙甘草各5g,生姜3片,大枣5枚,厚朴15g。每天1剂,水煎服。服5剂,胃脘痞胀明显减轻,胁胀除。上方去郁金、厚朴,加茯苓、海螵蛸各 20g,续进5剂,诸症悉除。效不更方,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因胆气郁结,克伐胃土,气机失常,致脾胃升降。运化失司,而见胃脘痞胀,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脾主运化、主四肢,脾胃运化失常,生化乏源,肌肤失养,则四肢酸软;少阳气郁则胁胀。以柴胡桂枝汤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使脾胃气机得畅,加桂枝汤调和脾胃,健中补气。全方药证相符,疗效显著。

 

6.绝经前后诸证

何某,女,47岁,2002年6月15日初诊。患者近半年多来头晕耳鸣,头面阵发性烘热,五心烦热,性情急躁,汗出,腰膝酸痛,右胁时感胀痛,大便结,睡眠差。月经先后不定,经色鲜红,量或多或少,曾于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经多方治疗无效。查舌红、苔少,脉细数。BP128/75mmHg,心肺肝脾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证属肾阴亏虚,兼肝气郁结。处方:生地、山药、何首乌、百合、合欢花各 20g,枸杞子、山茱萸、桑寄生、女贞子、白芍各 15g,生龙骨(先煎)、龟板(先煎)各30g,郁金10g。给药10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痛减轻,睡眠改善,头面烘热和胁痛消失,但汗出仍多。舌红、苔薄白,脉细稍数。已获效,上方去郁金、白芍,加浮小麦 30g,煅牡蛎 20g,10 剂。三诊:轻度头晕和腰酸,睡眠可,余症消失。月经除经色稍红外,经量渐少。舌质稍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去煅牡蛎,加怀牛膝和天麻各 10g,10 剂。四诊:诸症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去浮小麦、龟板,加太子参20g,炙甘草5g,10剂,以巩固疗效,随诊1年未见复发,临床治愈。

按: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当今是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约有 85%更年期妇女可出现此证。本病西医认为是妇女卵巢功能衰退至消失,引起内分泌失调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证,治疗主要以补充激素,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和对症治疗为主,疗效并不理想。中医辨证认为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以肾虚为本,虚多实少,辨证分型有肾阴虚、肾阳虚和心脾两虚等,临床以肾阴虚型多见。诚如《类经附翼·求证录》所说:“水亏其源,则阴虚三病叠出;火衰其本,则阴阳之证叠生。”素体阴虚或数脱于血,多产房劳致肾阴虚。阴损及阳,则肾阳虚。女子善忧郁,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适逢断经之时,肾气渐衰,脏腑失养,致心脾两虚。综上所述,治疗分别采用滋肾养肝,补肾扶阳,补气益血等法。本病阴阳失衡,脏腑虚实,错综复杂,用药时应注意补阴不忘助阳,补阳不忘滋阴。如张景岳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但凡辛温香燥,攻下滑利,破瘀攻逐等伤阳气,耗阴血的药物应慎用或忌用。同时要做耐心的思想开导工作,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则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