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中医院内二科医师陈文参发挥中医药优势,通过多学科联合治疗,成功救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背痈严重感染患者
近日,揭阳市中医院内二科通过医院多学科模式联合治疗,成功救治一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背痈严重感染患者。市中医院内二科医师陈文参是此病例的主治医生,他表示,经多学科的联合协同治疗,以及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应对疾病、伤口方面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的优势,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更具有优势。
中西结合治疗年轻患者疑难病症
陈文参介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背痈严重感染患者是一位32岁的年轻女性,因“背部肿痛半月余,伴气喘乏力2天”在院外治疗无好转后到市中医院内二科就诊,入院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症见:神志清,精神疲倦,反复高热不退,胸闷气喘气促,乏力,恶心呕吐,纳差;背部有红肿热痛肿块,取背部创口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空腹血糖23.6mmol/L,血酮4.2mmol/L,血常规白细胞15.3×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5.6%,反应蛋白218mg/L,降钙素原3.6ng/mL。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症,临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其症来势凶险,临床变化多端,据统计,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总体病死率在5~10%,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陈文参解释道。
运用中医理论,判断背痈严重感染是主要诱因
陈文参从患者的症状判断,诱发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背痈严重感染。痈是一种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由多个疖组成,可深达皮下组织,形成皮肤深层化脓性疾病。好发于颈部、背部、肩部、臀部等皮肤厚的部位,有脓性和血性分泌物。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胀痛,病变范围为6~10厘米,起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陈文参说,“背痈”即“疮疡”,而“疮疡”乃中医的病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在古代,疮疡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化脓性疾病,包括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注、瘰疠等。明朝申斗垣《外科启玄》中说:“疮之一字,所包括着广矣。虽有痈、疽、疔、疖、瘰、疠、疥、癣、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一,止大概而言也。”疮疡多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凝滞而成。《黄帝内经·灵枢》中说:“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和微之所生也。”
中医认为,痈疽是指一切由风火、湿热、痰凝、血瘀等邪毒所引起的局部化脓性疾病。多由邪热毒盛所致;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中西结合治疗,患者血糖稳定、感染得到控制
由于患者酸中毒症状明显,入院后先予积极快速补液,加强抗感染,根据药敏选用敏感抗生素,胰岛素强化治疗,因感染严重,在纠正酮症酸中毒后请外科主任沈志鸿、医师林婉冰协同诊治,行外科切开排脓,彻底清创,见脓肿伤口伴随潜行及各个方向窦道,皮下软组织、筋膜腐烂恶臭。
此外,在治疗过程,陈文参还用中医理论辩证实施,对症开出中医药方。因患者初期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局部中软应指,示脓已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当以清热活血,托毒透脓。故选用消渴方、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合透脓散(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加减。后期患处脓出已尽,症状减轻,肿消痛止,又因脓血大泄,气血耗伤,气阴亏虚,生肌无力,疮面新肉不生,不易收口。应宜调补气血,养阴生津,拟七味白术散(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木香、藿香、葛根)、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加减。
中西结合治疗后患者血糖稳定,纠正了酮症酸中毒,伤口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为能让伤口尽快愈合,陈文参还运用了各种新型敷料如银离子、富血小板血浆PRP以及重组表皮生长因子等伤口换药新技术,并采用陈文参医生自制的伤口治疗仪促进愈合。目前,患者伤口已愈合,血糖稳定,已病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