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辨证论治
骨质疏松症在治疗上多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重视原发病,兼顾骨质疏松的治疗,注意在补益时勿助邪,祛邪时勿伤正,着眼于肾、脾、肝三脏,在补肾、健脾、疏肝等方法的基础上兼顾瘀、寒湿等合邪犯病,使肾精充盈,脾得健运,肝得疏泄,气血调和,气行瘀祛,如此,才能达到标本同治、内外兼顾,正胜邪却的治疗目的。
骨质疏松症临床常见症型、治法、代表方剂如下:
以上诸症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并见二证或数证,须根据具体病情,参照以上规律灵活处理,不能将其简单地归为某一证型或某一治法。
(1)肾阳虚损:以腰脊、膝关节等处冷痛,伸屈不利,形寒肢冷,肢体痿软,头目眩晕,精神倦怠,溲频清长,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泻,舌淡胖苔薄,脉沉细无力为主症。治以温肾壮阳。常用药物:温补肾阳,填精补髓用附子、肉桂、鹿角胶;补肾摄精用杜仲、山茱萸、菟丝子;补益精血,滋阴以助阳用熟地、山药、枸杞、当归。
(2)肾阴亏损:以腰脊酸痛,缠绵不已,动作迟缓,足痿无力,头目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发脱齿摇,健忘恍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少便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为主症。治以滋补肾阴。常用药物:熟地、山药、枸杞;涩精敛汗用山茱萸;于阳中求阴,益精填髓用鹿角胶、龟胶二者合用;强腰膝,健筋骨用菟丝子配牛膝,。
(3)脾虚血少:以患处疼痛,神疲体倦,四肢乏力,形体羸弱,面色无华,头晕目眩,纳谷不馨,腹胀便溏,舌淡唇白,脉虚细无力为主症。治以益气健脾。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化湿用茯苓、扁豆;养血调血用四物汤。
(4)气虚血瘀:以周身骨节疼痛,日轻夜重,身倦乏力,腰背酸痛,甚则弯腰驼背,活动受限,或四肢关节变形.面色晦黯,舌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而涩为主症。治以活血祛瘀。常用药物: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消肿定痛用没药、五灵脂;行气活血用香附;引瘀血下行并强壮腰膝用牛膝;通络宣痹治周身之疼痛用秦艽、羌活、地龙;调和诸药用甘草。
2、中成药
(1)龙牡壮骨冲剂:每次15~30克,每日2~3次。功能健脾益气、补肾壮骨,适用于脾虚血亏型。
(2)健步虎潜丸:每次一丸(每丸重9g),每日2次。功能滋补肝肾、强筋壮骨,适用于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
(3)龟甲养阴片:每次8~10片,每日3次。功能滋阴潜阳、活血化瘀,适用于阴虚阳亢血瘀者。
(4) 更年乐:膏剂,每瓶200g,每次10~15g,每日2~3次,功能补肾养血、宁心壮骨。适用于更年期肾虚血亏者。
(5)杜仲虎骨丸:每次5片,每日2~3次。功能补气壮骨、养血化瘀。适用于气虚血瘀,年老体弱者。
陈细明
2021.3.31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
骨质疏松症在治疗上多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重视原发病,兼顾骨质疏松的治疗。在补益时勿助邪,祛邪时勿伤正,着眼于肾、脾、肝三脏,在补肾、健脾、疏肝等方法的基础上兼顾瘀、寒湿等合邪犯病。才能达到标本同治、内外兼顾,正胜邪却目的。
指导老师:王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