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663-8624103

联系电话:

0663-8624103

扫一扫  医生在身边
返回首页>>

医生:过程漫长,康复治疗需坚持

□记者 郑乔慧 通讯员 黄曼芬

他们本应拥有快乐的童年,却受到脑瘫这一“顽症”的折磨,不能站立行走,不会开口说话。脑瘫虽然不是致命疾病,但是患儿如果将来生活不能自理,则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近日,记者走访市中医院了解到,如果脑瘫患儿能早确诊早治疗,加上家庭和康复治疗机构密切配合,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康复效果。

案例 早产宝宝,罹患脑瘫
  2周岁的小锐(化名)是个早产儿,别的小宝宝六七个月就能自己坐着,而他过了一岁生日却仍坐不稳,不会爬行,反应迟钝,不会模仿任何发音,双手抓东西也不灵活。1年前,忧心忡忡的家长把他带到市中医院就诊时才知道,小锐原来是患了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市中医院康复治疗部副主任翁萍璇告诉记者,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由于各种高危因素导致宝宝大脑受到损害或损伤,引起了以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病症。“对于宝宝正常的发育进程来说,一般是3个月前后会自己抬头,7个月能独立坐着,1岁左右能够行走。”翁萍璇说,脑瘫患儿小锐6个月后才会竖头,且食欲不振,容易烦躁,经常不明原因地哭闹,无法安睡。但由于小锐大多数时间跟爷爷奶奶一起居住,老人一直以为孩子是早产儿,发育会比较晚,怎么也没想到小锐患的是脑瘫。

所幸的是,小锐就诊还算及时。就诊后,锐接受了一系列的康复治疗,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三个月后,小锐能独坐,并且双手能抓握较大的玩具。目前,小锐已经能发出多个单字,四肢的运动功能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诊断 1周岁左右可识别
  “现代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危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上升,加上日常生活中尚存在诸多高危因素,导致近年来脑瘫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翁萍璇提醒,应重视脑瘫预防,尤其是孕妇要从生活中的多方面加以注意,如积极进行早期产前检查,做好胎儿期保健。预防各种感染(包括预防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并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避免放射线等有害、有毒物质接触等等。

“一般来说,脑瘫患儿最迟在1岁左右可做出诊断。而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则最早能在出生一个月后就经专科医师评估而被发现。” 据翁萍璇介绍,脑瘫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和反射异常。早产儿、出生时缺氧窒息以及病理性核黄疸等新生儿属于容易罹患脑瘫的高危人群,有以上高危因素新生儿的家长应该加倍关注新生儿的发育。

在宝宝出生后,对于以上提到的脑瘫罹患高危群体,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每个阶段的发育情况,发现反常时要及早就诊,早期干预。但同时也不要草木皆兵,误把有发育偏差的幼儿当“脑瘫”看待。“脑瘫的诊断必须由具有专业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评估,一旦宝宝经正规医院被确诊为脑瘫,家长也不要悲观失望,要立即带孩子到正规有资质的医院或者康复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切忌乱投医。”翁萍璇提醒道。

治疗 家长配合疗效更佳
  “对于小儿脑瘫,国际较为认可的是采用康复治疗手段,针对每个患儿的情况而选择和制订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 翁萍璇告诉记者,运动治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康复训练和物理因子疗法、矫形器疗法能促进动动发育、改善肌张力、抑制民常动动和姿势,可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功能,以回归社会。

采访中,翁萍璇表示,脑瘫的治疗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早诊断早治疗对脑瘫的康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坚持康复治疗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对于已经确诊的患儿来说,家庭康复训练是系统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就孩子整个康复过程的时间而言,康复治疗师能陪伴孩子的康复时间很短暂,其他时间都是孩子家长陪伴的,孩子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更依赖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照顾他们起居的父母。

“大部分脑瘫儿童的康复是漫长甚至是终身的。家长应建立正确的康复意识,学会有效的家庭康复手段,充分参与康复治疗过程,可以让康复疗效事半功倍,也可以有效地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翁萍璇建议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掌握正确的家庭康复训练理念和操作方法,并一点一滴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患儿的日常护理和康复治疗中,密切配合医生工作,争取让孩子早日获得最大程度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