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灸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综图)
三伏到,去天灸。中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方法之一。近几年,市民对“冬病夏治”理念有了全新认识,我院三伏天灸受到市民热捧。今年7月2日,三伏天灸伏前贴又将“开贴”。我院吴晓庆医生提醒有意前来贴三伏天灸的市民,天灸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疗效最为显著,但不是什么病都能治,“要正确看待三伏天灸,天灸‘治百病’的想法不可取。”
三伏天灸疗效受认可
据了解,近几年来,接受“敷贴”治疗的人数逐年上升,不少市民对三伏天灸的疗效表示认可。尤其是近两年,前来敷贴的市民中出现了许多中青年人的身影。因为不少年轻白领因为长期伏案工作又缺乏锻炼,加上夏季处于空调封闭、干燥环境下,容易患上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而敷贴能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作用,因此这两年来医院接受“敷贴”的青年人日益增多。
“天灸并非只是简单的贴药,辨证选穴是疗效的保证。如何辨证体质、辨证体质后如何选取穴位以及贴药的位置均是非常考究的。”吴晓庆说,辨证准确、选穴精准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由于三伏天灸疗效受认可,目前,部分适合做天灸的住院患者已早早作了预约。根据往年经验,从伏前贴开贴到头伏、中伏、末伏,天灸诊室里总是人头攒动,诊室外站满了等候贴药的人群。今年,为了分流“天灸日”当天的门诊压力,将抽调40多名医生参与天灸治疗,在门诊3楼及正德堂中医馆设分别有天灸治疗诊室。为维持秩序,提高效率,导诊、开单、收费、制药、辨证、选穴、贴药各个环节均由专人负责。
对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最有效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天气最炎热的日子,根据“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等理论,人体的阳气也在三伏天达到最高峰。此时,皮肤腠理开放,机体代谢旺盛,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敷贴于穴位上,药性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
不过,“三伏灸”不能包治百病。根据我院每年对天灸市民随机进行回访追踪反馈的结果表明,天灸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疗效最为显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脾胃虚弱、体虚感冒、慢性胃肠炎等患者做天灸治疗可以获得不错的疗效,对部分颈腰椎病、肩周炎的患者也可起到缓解作用。吴晓庆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列出了适合天灸的几大系统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各种慢性咳嗽、体虚感冒等病的疗效最佳;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多种消化不良性疾病等;
3.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疼痛病症: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等;
5.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6.儿科疾病:遗尿、厌食、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
其中以阳虚阴寒体质患者的治疗效果最佳。
相关链接
2019年“三伏天灸”治疗时间
伏前贴:7月2日
初伏:7月12日
中伏:7月22日
中伏加强:8月1日
末伏:年8月11日
三伏天灸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鸡肉、韭菜等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冷水浴,移去药源后2小时再洗热水澡;
2.贴药后偶有皮肤红肿、瘙痒、水泡,应避免搔抓破损,水泡溃破者应注意保护创面,防止感染;
3.贴药部位皮肤宜干燥,贴药后不宜做剧烈运动,以防药物脱落;
4.贴药时间以1~4小时为宜,7岁以内儿童不宜超过1小时。如皮肤出现灼热、疼痛感应立即褪去药物。